4.21.2005

Music and Songs of Love and War-Jordi Savall

一直以來,就對古典音樂範疇中的古樂(巴洛克前的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大概是因為古樂比起古典音樂更有民謠風吧!到了安亞伯後,因為有隨你借的音樂學院圖書館和市立圖書館,再加上任你試聽的二手CD店,讓我更有機會添加我的古樂收藏。
誠實說來,會開始聽Jordi Savall,是因為有一陣子狂找13世紀西班牙音樂,在Borders被價格超貴、CD封面超美的由Alia Vox出品的古樂CD所吸引,換句話說就是以貌取CD啦!這些CD全是Jordi Savall指揮Hesperion XXI(或是XX),Concert des Nations 和La Capella Reial de Catalunya 的古樂。
Jordi Savall是西班牙人,他以演奏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聞名於世,並在70和80年代創立了以古樂器(period instrumnet)演奏古樂的Hesperion XX,Concert des Nations 和La Capella Reial de Catalunya (合唱團)三個樂團。他們讓伊比利半島的古樂重現在世人面前。他的太太Montserrat Figueras是古樂女高音,聲音優美,在他的錄音中佔有重要地位。我最喜歡的錄音,是有打擊樂的古樂,讓人有回到中世紀市集的錯覺!在我的收藏中還有一張他們演出蒙台威爾地的歌劇“奧菲歐“,除了聽覺上的享受外,還可欣賞到個古樂器的模樣!
讓我不敢相信的是,Jordi Savall、Montserrat Figueras、La Capella Reial de Catalunya和Concert des Nations上星期到安亞伯表演!讓我有機會親臨真正的古樂音樂會和目睹Savall和Figueras的風采。
演出地點在安亞伯的聖方濟教堂,與這場音樂會的氣質相當符合。只是苦了我的屁屁,在教堂的長板凳坐二小時聽音樂,滋味不太好受!這場演出的主題是有關愛與戰爭的歌曲與音樂,其中有多首出自蒙台威爾地(他是整場音樂會曲目中我唯一認得的作曲家)。音樂的感覺相當棒,如我預期,相當有民謠風。更棒的是,看到Savall哪把有人頭裝飾的古大提琴和氣質長髮夢幻美女Figueras!Figueras長髮披肩,身穿紅色蝴蝶袖長裙,唱歌時常把頭歪四十五度角,美妙的聲音充滿整坐教堂,整個人更是散發出無與輪比的明星氣質!大家聽的如痴如醉,起立鼓掌安可了二首才高興地結束音樂會!

4.03.2005

我的ECM Top Five--4

又是一張民族音樂。這張名為“雨“的專輯是由來自伊朗的Kamancheh(一種像胡琴的樂器)演奏家Kayhan Kalhor和來自印度的西塔琴大師Shujaat Husain Khan,以及Tabla(手鼓)手Shadeep Das所組成的波斯—印度即興音樂團體Ghazal在ECM的首演CD。全張CD只有三曲,分別為“火“、“黎明“和“永恆“,由前述三項樂器由靜至熱力四射的演出,融合兩個文化音樂的特色,加上Shujaat Husain Khan不時地吟唱,是一張相當精彩的CD,讓我覺得可以打赤腳在波斯地毯上隨之起舞。

我的ECM Top Five--3

我要承認我從沒有看過希臘導演Theo Angelopoulos的任何一部電影,包括這部 Ulysses' Gaze。只在亞馬遜網站偶然的連結發現他的長期合作夥伴Eleni Karaindrou所作的電影配樂,被那深具旋律性、民謠風和強烈憂鬱的曲調所吸引。Eleni Karaindrou的電影配樂常以中提琴、雙簧管和手風琴帶出主題,常讓人的情緒被深深地吸入其中。其中我的最愛的是這張Ulysses' Gaze,它的主題實在是太美了,甚至haunting!即使沒看過電影,也能領略其音樂之美。如果你喜歡她的作品,那麼Eternity and a Day和Weeping Meadow也會是上上之選。

我的ECM Top Five--2

其實這張才是我的最愛!!!由挪威薩克斯風大師 Jan Garbarek 和英國男聲合唱團 Hilliard Ensemble 合作演出的中世紀聖歌。從不知即興薩克斯風可和中世紀聖歌搭配的如此水乳交融, 如此的和諧,如此的美,完完全全超出我的想像!聆聽這音樂的感動,大概就如經歷了一場刻苦銘心的宗教經驗吧!
曾在華盛頓州雷尼爾山的山道上開著車,車上就播放著這張CD,車窗外山嵐繚繞,我們正從一個喚做天堂的小站出來,還有什麼音樂更適合這樣的情景呢?

我的ECM Top Five--1

最近瘋狂收集ECM的CD,應該是這張Chants, Hymns and Dances的緣故吧!由德國大提琴手Anja Lechner和希臘鋼琴家Vassilis Tsabropoulos演奏亞美尼亞哲人兼作曲家Gurdjieff和Vassilis Tsabropoulos所作衍生自拜占廷的音樂,是一張介於東方與西方,民謠與現代的作品,是一張令我十分著迷的CD。Gurdjieff的音樂常以鋼琴表現節奏,再以大提琴娓娓奏出弦律,旋律絕美且極具民族色彩,似乎讓人可藉由音樂冥想。

爪哇甘美朗音樂舞蹈表演

安亞伯其實可以算是個蠻國際化的小城。
上星期天在學校的音樂廳有一場免費的爪哇甘美朗音樂舞蹈表演,由學生和訪問藝人所演出一齣傳統舞戲。
甘美朗音樂是在學校的音樂學院可以選修的一門課,因此表演者中有許多是白人。大家穿起爪哇傳統服飾,有的負責演奏甘美朗樂器,有的負責跳舞。甘美朗音樂由金屬作成的打擊樂器所構成,可以看到台上一字排開各種大小的鑼,發出動人的聲音。
這齣舞劇叫做Mahabharata,描述兩個家族爭奪統治權的故事。有趣的是,爪哇舞蹈中多由女性舞者詮釋善和智慧的角色;還有許多舞者純粹演出劇情的情緒變化,而非扮演特殊角色。不知在其他民族的傳統戲曲是否有類似的設計?也不知爪哇文化是否尊崇女性?
雖然演出者大多為學生,但在我眼中已可稱上是很不錯的表演了。他們奮力以爪哇舞蹈特殊的肢體語言(多以手部動作為主),表現出劇情的變化。表演結束後,觀眾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順帶一提,我覺得爪哇傳統服飾很美,由幾何圖形構成的花布有極為強烈的民族風味,跳起舞來更加好看。
下次應該多加留意類似的資訊,也許可欣賞到其他民族的表驗呢!

亞美尼亞舞曲

Alfred Reed 的亞美尼亞舞曲 Part I 是我進樂隊小班的第一首曲子,此曲收錄於 Reed 自己指揮,東京佼成管樂團演出的 CD中。對於當時的我,那是一首難度極高的曲子。但是那充滿異國情調的旋律與節奏,卻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中,亞美尼亞舞曲也成為我極愛的管樂曲目。對亞美尼亞的了解不多,只記得她位於中亞,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當時的我並沒有認真尋找關於這個國家的資訊與音樂。
到了大學時代,再度與她相遇。這次是 Alfred Reed 的亞美尼亞舞曲 Part II(也收錄於同張 CD 中),也是我的管樂生涯的 Part II ,這是那年全國大專管樂比賽我們學校的自選曲。異國情調依舊,曲風更為狂放,我也對自己的演奏能力更具備信心。
等到再次發現她,已是去年的事。一個來自亞美尼亞的民族樂團—Shoghaken Ensemble 來安亞伯表演,讓我有機會真正認識亞美尼亞的音樂,也愛上亞美尼亞的傳統樂器—Duduk。Duduk是種雙簧樂器,音色哀傷,讓人聽了想哭,也反應了亞美尼亞愁苦的歷史。在由 Gevorg Dabaghyan 獨奏的 CD 中,我聽到了亞美尼亞舞曲 Part I 中慢板的旋律!原來那是亞美尼亞傳奇音樂家兼教士 Komitas 收集民間音樂所作的曲子。之後更找到改編自 Komitas 曲目的弦樂四重奏,發現亞美尼亞舞曲 Part I 和 Part II 中的眾多弦律皆出自 Komitas 之手。不管是管樂版、弦樂版或是 Duduk 版,Komitas 和亞美尼亞的音樂都十分 enchanting,令人想隨之起舞或哼在嘴邊!
附帶一提,亞美尼亞在二十世紀初遭逢厄圖曼土耳其引發的種族大屠殺,Komiitas 雖倖免於難,但當他發現他的音樂收藏與創作都毀於那場屠殺時,他崩潰了!之後多次進出於精神療養院,也無法再從事音樂創作。政治害人,全世界皆然!
一次說了好多不同的東西,實在有點混亂,但是這就是亞美尼亞音樂在我腦中激盪出的一些記憶與想法!

奧斯陸愛樂與安蘇菲慕特音樂會

在寒冷的小城安亞伯唸書的好處是這裡有個很好的音樂系和音樂組織(University Musical Society, UMS)。在這裡求學的幾年,除了知識上的增長外,最大的收獲就是聽遍世界上有名的樂團和藝術團體、音樂家的演出。回頭想想,我已經親身經歷了維也納愛樂、紐約愛樂、聖彼得堡愛樂、以色列愛樂、來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得勒斯登管弦樂團和其他大大小小來自歐洲的樂團的演出了。最棒的是,因為是學生的關係,可以在開演當天用美金十到十五塊的價錢買座位不差的票!而且學校的音樂廳(Hill Auditorium,可容納超過三千人)音效超好,殘響適中,低音又好,坐在二樓更可以把木管群聽得一清二楚。在這樣的廳表演常讓樂團欲罷不能,連連安可,音樂會也場場客滿!
昨天去聽了由普列文指揮的奧斯陸愛樂與安蘇菲慕特音樂會。曲目是德布西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普列文寫給慕特的小提琴協奏曲“安蘇菲“和理查史特勞斯的阿爾卑斯交響曲。從長笛吹出牧神的午後的第一句Solo,我就被奧斯陸愛樂的音色所傾倒。木管音色優美,銅管音色溫暖,弦樂群的音色融合成一個整體,是個音色聽起來相當舒服的樂團。會有如此明顯的感受,是因為前一場紐約愛樂和來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音樂會太令我失望的緣故吧!相較之下,紐愛的銅管太爆,木管又不夠細緻;而來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演出則讓人覺得練習不夠,竟有小提琴和大提琴合不在一起的情況發生!也許是Hill Auditorium的音效實在太好,會讓所有的失誤無所遁形;或是聽了太多世界一流的樂團演出,耳朵變挑了,我實在覺得奧斯陸愛樂的整體表現好的太多!
普列文寫給慕特的小提琴協奏曲“安蘇菲“是第一次聽到,是一首德國風十足,但對於我來說仍是一首太過現代的曲子。有趣的是,第三樂章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德國童謠“我是隻小小鳥“變奏曲,總算讓我可稍微融入其中。本來就不是慕特的fan,對她的印象是她的拉法非常剛強。但昨天她的演出十分內斂,不知是曲子的緣故或是其他原因,這就不是我這個業餘音樂愛好者所能判斷的了!只有一個小小的感想,作為一個音樂家,有作曲家(還是自己的老公!)寫曲子獻給你,還以你的名字命名,真是浪漫!
理查史特勞斯的阿爾卑斯交響曲是標準的標題音樂,從音樂你可以想像自己正在爬阿爾卑斯山。第一次經歷一個曲目要動用到兩套定音鼓和九隻法國號!也許因為如此,覺得音響過於混亂,也覺得理查史特勞斯有點太好大喜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個音樂讓人體會到阿爾卑斯山的偉大。讓我不禁感慨,哪一天我們也有一首偉大的曲子來描寫比起阿爾卑斯山來毫不遜色的玉山呢?

殘酷的盧安達啟示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盧安達飯店 Hotel Rwanda」,不知此片台灣有沒有上映?
其實在去年四月就在美國的公視看到一部紀念盧安達種族屠殺十週年的紀錄片,受到極大的震撼,屍橫遍野的恐怖景象讓我看得頭皮發麻,因此決定要寫一篇文章來記錄我的感想。
其實在我寫這篇文章和找資料的時候,我仍然頭皮發麻,脊椎發涼,為什麼呢?就讓我先告訴大家幾件事實。
盧安達種族屠殺發生在十一年前(1994),期間歷時三個月,總共有八十萬人被殺,這相當於以一天八千人的速度進行屠殺,死亡人數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而其中被殺的人當中有百分之九十是圖西族(Tutsis)!
要了解這件發生在現代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我們必須從盧安達的歷史談起。盧安達位於中非, 1918年成了比利時的殖民地,為了易於統治,比利時賦予盧安達境內的少數民族圖西族特權,讓他們享有與白人同等的權力,而屬於多數的胡圖族(Hutu)則成為次等公民。到了1926年,比利時政府甚至實施種族辨別卡來區分這兩個族群!到了1961-62年,盧安達脫離比利時獨立,胡圖族開始掌權,從此展開無數屠殺圖西族的行動。在1973年,圖西族甚至不准上大學,只能從事極為少數的工作。到了90年代,兩族衝突加劇,更多的殺戮發生。雖然在93年胡圖族總統與由圖西族組成的「盧安達愛國陣線」簽署和平協議,聯合國也派遣維和部隊,衝突仍然不斷。到了94年四月六日,胡圖族總統所乘坐的飛機遭不明團體以飛彈擊落身亡,也因此展開維持三個月的種族屠殺。這場種族屠殺可怕的是,由胡圖族控制的電台不斷播放仇恨言論,鼓動胡圖族去殺害像“蟑螂“一樣的圖西族。因此,尋常百姓也拿刀和鋤頭上街殺人、殺害自己的圖西族鄰居或是反對殺人的胡圖族同胞!四月九日各國開始撤僑,到了二十一日聯合國也撤離大多數的部隊,只留下少數裝備不全的非洲士兵維持基本秩序,並且被要求不可介入兩族間的衝突!到了五月,柯林頓總統也下令限制美軍的介入。在世界各大新聞媒體開始報導盧安達發生種族屠殺並且要求美國和聯合國介入的時候,美國和聯合國竟然不願承認盧安達發生種族屠殺,推說“種族屠殺“定義嚴格,不可亂用!因此在各國漠視的情況下,盧安達變成人間煉獄,屠殺繼續進行,盧安達成了被世界拋棄的地方!直到五月十七日聯合國才決定增兵5500人並坦承有種族屠殺的發生,但承諾的兵力直到七月才到達盧安達,那時屠殺已經達八十萬人了!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圖西族逃到教堂避難,仍然難逃毒手!到底怎樣人心的扭曲可以讓人在教堂殺人?
「盧安達飯店」是根據在這樣恐怖的時期所發生的真人真事所改編的電影。Paul Rusesabagina,一個任職於國際連鎖飯店的胡圖族經理,有個圖西族太太。在屠殺發生時用盡方法,動之以情、賄絡,藏了1268圖西族人在他工作的飯店中,時時要提防殺紅眼的暴民殺進飯店直到屠殺結束。整部電影讓人清楚體會到危機就在四周,每天都可能是自己和親人生命的最後一天!那種壓力讓我喘不過氣來。電影也播出各國撤僑時,白人被一車車的載走,留下手無寸鐵的盧安達人無助的表情。在那一刻,人命的價值由國籍決定!這比起紀錄片不血腥多了,也許無法完整呈現當時的狀況,仍是相當撼動人心的電影。
這件事給予我的震撼是,這樣的屠殺竟離我們這麼的近,只發生在十一年前,而且不是由政府所組織發動的系統性屠殺(像納粹殺猶太人就是),而是尋常百姓動刀殺人!為什麼人心這麼容易被操弄?只因為過往的仇恨就足夠讓人殺人嗎?在這樣的事過後,我們憑什麼再相信人?
想起台灣過去和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我並沒有要對號入座的意思),我們真的相信台海發生戰爭的時候美國會幫我們嗎?世界各國就讓盧安達屠殺發生並坐視不管!也許你會說盧安達對世界各國沒有利益可言,它只是一個大家在地圖上一時還指不出來的中非小國,但這不就代表世界是沒有正義只有利益的嗎?也許我們只能自我安慰,台灣比起盧安達“重要“多了,美國和世界各國是不會“放棄“我們的!還有就是我們處心積慮想進的聯合國竟是這樣見死不救的組織(聯合國規章規定當有種族屠殺發生時,聯合國有義務出兵制止),真是不進也罷,聯合國讓人羞以為伍!

三毛與馬蓋仙

三毛與馬蓋仙,這兩個人怎麼會湊在一起?但他們代表國中時期的我的夢想。
今年初美國發行了馬蓋仙影集第一季的DVD。雖知道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的電視影集現在看起來一定會覺得過於老氣,甚至有點蠢。我還是買下了它,來紀念那段青澀又充滿夢想的時期。
好幾年以前,當我還在與高中聯考奮戰的時期,生活由數不完的小考、週考、段考和模擬考所組成和定義。能夠擁有的小小期待,就是每個星期六晚上台視的影集“馬蓋仙“和段考考完和同學相約去逛重慶南路的書店了!在一次逛書店中發現了一本叫做“撒哈拉的故事“的書。是書名先吸引了我,也許是天生對少數民族、大漠、古文明興趣濃厚的關係吧!翻了一下,覺得這個叫做三毛的作家比下的世界非常吸引我,當然是買回家囉!從這個嫁到異域去的女子的眼睛探看大漠的生活,如何白手起家,如何與少數民族相處。之後又陸陸續續讀了她的其他作品,像是“哭泣的駱駝“、“我的寶貝“或是“萬水千山走遍“等等。她所經歷的世界一再的影響我,在無數的考試間竄出,我告訴自己,長大以後我也要去看世界、去流浪、而不是只是把地理課本上的一切背起來!
馬蓋仙代表另一個夢,他是個不靠槍解決問題的情報員,來自一個叫做鳳凰城基金會的組織(雖然日後我覺得那其實是CIA,一個在現實世界裡很可惡的組織),以他的知識和一把瑞士刀解決所有的問題,而且他是物理系畢業的。我對這樣的故事非常著迷,因為他不是一個典型的美式英雄,影集裡所用的方法看起來都是可行的,是一個不誇大的用腦英雄。這讓我在重重考試中看到光明,理化課再也不那麼無聊和艱難,課本教的東西可以讓我成為馬蓋仙一樣的人物!同學們知道我迷這個影集,我還要一再強調我不是迷演馬蓋仙的這個演員,而是編劇!當國三留下來晚自習的時候,還喜歡問同學這樣的問題「如果有兩個歹徒正拿刀守住教室的前後門,我們要如何逃出去?」
現在的我,雖不是物理系主修,但也還是個學科學的,也有把瑞士刀;雖還沒去流浪,也走過不少地方。看來國中時期的夢想,還算正在實現當中吧!

日劇雜感

好久沒看日劇了,朋友問我為什麼留學生愛看日劇,就讓我很”科學”地分析吧!日劇的記憶,是從大學開始的,第一部應該是”101求婚”吧!之後碌碌續續看了不少.出國後,就只能算是”隨緣”了--看到有人有新的日劇,馬上借回家看!為什麼會喜歡看日劇呢?尤其以一個留學生來說,最大的理由應該是”鄉愁”吧!看著發生在同樣是東方臉孔的人身上的故事,讓我很有回”家”的感覺. 你知道那只是個故事,但因為劇情多描寫二三十歲,一般人的生活,讓人覺得也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這是看美國影集或電影所沒有的效果.也因為如此,對劇中角色的認同與投射就更強.你會對主角所說的話有這樣的反應--”啊!我也覺得是這樣!”. 我想心情與劇情的呼應,是讓人迷上日劇的一個強大誘因.一般說來,留學生的愛情生活多是單調或是苦悶的,之於先前所說的理由,似乎對許多人來說, 日劇有種補償作用,也提供了一種有成真可能的想像空間.另一個理由,則是我非常喜歡日劇中很subtle,很implicit的劇情安排.男女主角即使喜歡對方,從不會一開始就直接說出來,而是在對方身邊默默地為他/她做一些或大或小的事.這不就是我們在喜歡上一個人時常做的事嗎?我覺得日劇非常擅長描寫這樣的心情.在很多方面,尤其是日常小事,日本人是觀察入微的.他們進一步把這些觀察用來比喻愛情的種種,那就非常傳神了!我想”戀愛革命”便是一個最佳例子.當然,從看日劇而喜歡上某些日本明星,而不斷尋找他/她們所演的日劇,也是看日劇一個很大的理由. 當然,也有一大部分愛上日劇是無關愛情的.第一是題材. 日劇中主角的職業從醫生,警察,律師,檢察官,老師,記者,廚師,到小餐廳,旅館和民宿的經營者,從這些角色衍生出來的故事一再地吸引觀眾的興趣與目光,也讓人有機會體驗不同職業的甘苦.與之相關的,便是主角柄持的精神.這也是吸引人看日劇的第二理由.我們常會看到主角忠於職業而認真,追求完美並尋求維持傳統的的精神.每次都令人非常感動.再來,就是演員自然的演技.當然只有臉蛋而無演技的偶像是不少啦,但當你遇上好演員演出的日劇時,是說什麼也移不開目光的.最後,就是創意與劇本.每隔一段時間總會看到有新的題材與獨特的表現手法的日劇,這也是讓人想一直看日劇下去的理由之一.精緻和認真的整體包裝,舉凡配樂,片頭/片尾設計,道具和布景,讓人覺得他們真的是很用心地呈現一齣戲.所以,以上種種該是許多人可以一直為日劇所吸引的一些理由吧!